自從台北市捷運通車直達淡水鎮,到近來淡水老街行人徒步區整治竣工,及台北縣政府將淡水第二漁港闢建為具遊憩功能的漁人碼頭,這個曾經引領近代風華的小鎮,如今又展現了強勁的活力,每到假日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湧入,儼然成為北台灣最耀眼的新興景點。

        綜覽台灣全圖,西北角有一道明顯的缺口,淡水河由此出海,海港邊、河岸頭的淡水城鎮地當水陸交會,自古扼商旅來往的要衝,又以形勢的背山面海,更成為台北盆地與台灣海峽之間的發展連繫;若說河流孕育了文明,則近代北台灣的漢人文明及殖民文化,正是以淡水為登陸的起點,幾代滄桑下來,染就當今人文蘊藉的斑駁色調。金黃的九月,走一趟淡水老街,看看附近的古蹟,在「老洋房開新店」的紅樓嚐嚐美食,再搭乘捷運接駁車到漁人碼頭棧道邊喝咖啡、邊觀賞「台灣八景」之一的淡水夕照,會是豐收的短程之旅吧。

        淡水由於濱海,又有大屯山為靠,自古即以明媚的山海風光享負盛名。西洋人稱其為「東方威尼斯」、「東方拿坡里」,日本人也認為其具長崎情調、鹿兒島風光。古時的文人雅士還捕捉淡水的美麗為詞句,命名了所謂的淡水八景。此外因為開發甚早,早期即成為北部最大的港口,商業活動繁盛,中西文化匯聚,西方政權、商賈、傳教士的進入,在此地留下諸多歷史遺跡與藝術資產,為小鎮籠罩上濃郁的文化氛圍。

        淡水原為凱達格蘭族人居住範圍,歷經西班牙、荷蘭、日本等外來民族統治,由於是大屯山邊的河港門戶,遂成為西洋文化入台的門窗,淡水因而接受大量且樣貌多元的文化洗禮,既擁有豐富的傳統建築之美,又為台灣近代史的歷史見證。從淡水港黃金時代遺留的古蹟與西洋建築可以認識淡水文化特質,透過牛津學堂、馬偕墓園、西仔墓、滬尾偕醫館、淡水禮拜堂等西洋建築之旅,以及古堡、紅毛城和滬尾砲台的巡禮,可一窺台灣四百年來的歷史變化。 

        有空到淡水來走走吧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生活玩家蔥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